1. 凯发k8国际 > 穴位养生 >

文章概要:血清素是体内产生的一种神经传递物质,存在于一些植物和菌类中。但有著作表明有营养物质可参与合成血清素,这些营养物质包括色氨酸(一种氨基酸),ω-3脂肪酸,镁和锌。下面介绍血清素低的症状。

一、血清素低的症状

  人们常用“愤怒得失理智”来形容一个人的愤怒。事实上,这并不一定是因为他的大脑中没有理智,而是因为他的大脑中缺乏信号物质血清素的帮助,因此很难控制与愤怒相关的大脑活动。

  神经细胞需要通过血清素传递信息,人体通常使用食物中的色氨酸来合成血清素。研究人员邀请一些志愿者在不同的日子吃富含或缺乏色氨酸的食物,然后用一些图片来激起他们大脑中的愤怒,并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观察大脑内部的反应。

  结果表明,当色氨酸缺乏并导致血清素含量低时,大脑的愤怒反应更难抑制。对大脑活动的观察发现,当血清素含量低时,额叶与杏仁核之间的信号联系就会减少。杏仁核与愤怒有关,额叶发出的信号有助于控制愤怒。因此,当缺乏血清素作为“信使”时,“理性”额叶很难控制“愤怒”杏仁核。本研究最终发现,血清素在负责理性和愤怒的大脑部位之间充当信使。

  因此,容易生气的人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,以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。通常,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含有大量的色氨酸,如大豆、鸡蛋和鸡肉。

二、血清素低的增加方法

  保持大脑血清素水平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。当血清素不足时,有必要及时补充。添加这种元素的方法包括消耗大量富含氨基酸的食物,服用羟色胺,然后服用抑制剂(ssris)等。

  血清素是由叫做色氨酸的氨基酸产生的,许多食物都含有它。所以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多吃氨基酸(尤其是色氨酸)含量高的食物。

  研究发现,富含蛋白质的食物,如肉类和坚果,可以提高脑血清素水平。

  明亮的光线也有助于提高血清素水平。虽然没有科学证据,但增加阳光时间对身体分泌血清素是非常必要的。一些研究还发现,锻炼也有助于增加大脑中色氨酸的数量,这最终有助于增加血清素的分泌。

  碳水化合物也有助于提高血清素水平。高碳水化合物含量的食物,如鸡蛋、香蕉和胡桃木,可以提高血清素水平。

  香蕉皮营养补充剂,香蕉皮中的血清素含量高于香蕉本身和其他碳水化合物,对补充血清素有更好的效果。

  在极端情况下,可以使用羟色胺再次摄入抑制剂来帮助大脑获得足够的血清素。

三、血清素有什么作用?

  血清素是人体所需要的元素。它在神经细胞之间发挥沟通作用,并在细胞之间传递神经冲动。如果神经细胞之间的沟通能够顺利进行,人体会感到放松或自我感觉良好。因此,你可以通过激活血清素或神经传递素来促进这种交流。如果血清素水平保持正常,身体将处于良好状态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之为感觉良好的激素。

  应该清楚的是,缺乏血清素会导致身体混乱,影响正常生活。如果血清素水平过低,身体功能不能按预期运行,这也是抑郁或暴力倾向的根源。

  血清素会影响我们的行为、思想和情绪。这也是缺乏它会导致严重抑郁的原因。血清素缺乏可能是由压力、饮食不良、接触有毒物质和激素水平的变化引起的。尤其是月经期女性,更容易缺乏这种元素。此外,遗传因素也是原因之一。

  许多健康问题与脑血清素水平低有关。血清素减少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压力、睡眠不足、营养不良和缺乏锻炼。当需求量减少时,人们会出现注意力集中等问题,间接影响个人计划和组织能力。如果血清素水平进一步下降,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压力和疲劳,也会导致抑郁。

四、血清素的理化性质

  羟色胺是一种消炎衍生物。分子式c10h12n2o。在动植物组织中很常见 。5-羟色胺能和酸作用产生结晶盐 。盐酸盐熔点167~168℃ ;苦味酸盐熔点185~189℃。血清素在脑组织中浓度较高,是调节神经活动的重要物质。当某些药物作用时,一些身体组织可以释放5- 羟色胺,如利血平分子,能使受作用的组织释放出数百个5-羟色胺分子,从而产生利血平的一系列生理作用。

  约90%的自体活性物质合成并分布在肠嗜铬细胞中,通常与atp等物质一起储存在细胞颗粒中。在刺激因素的作用下,5-ht从颗粒中释放和扩散到血液,并被血小板吸收和储存,约占全身储存量的8%。5-ht松果体和下丘脑作为神经递质,主要分布在松果体和下丘脑中,可能参与调节疼痛、睡眠和体温等生理功能。中枢神经系统5-ht内容和功能异常可能与精神疾病、偏头痛等疾病的发病有关。

  5-ht只有通过相应受体的介导才能工作。-ht受体分类复杂,已发现7种5种-ht受体亚型。5-ht激动不同的5-ht受体亚型有不同的药理作用,但5-ht临床应用本身没有价值。

  血清素重吸收抑制剂是5-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,简称ssris,百忧解(盐酸氟西汀)的本质是一种新型抗抑郁药,效果好,副作用小。

这篇穴位养生《血清素低的症状 怎么增加血清素》,目前已阅读次,本文来源于天医健康网,在2023-08-19 00:00发布,该文旨在普及中医穴位知识,如若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师。

网站地图